由“七的乘法口诀”教学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宛风汉韵

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为此,我校的数学教研组的课题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下面,我以“七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保证动手实践“对症下药”。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或者还没有掌握某些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有害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如:教学“七的乘法口诀”时,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七的乘法口诀”,不料,我的话语还未落地,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声音:“我会!一七得六、二七十四……”。随后,又有几个同样的声音:“我也已经会了!”并摇头晃脑地背起来。我一时不知所措,愣住了。几秒钟后,我稍稍镇定,说道“既然会了,我就请一位同学来背背”,孩子们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那你们都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 我问道,一位被叫起的同学不很流畅地说出了意思,看来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我以此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拿出我提前准备好的七巧板,让孩子们分小组拼几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表格中填写图案的个数和七巧板的块数,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更深理解了7的口诀,还加深了记忆。二年级学生童言无忌,敢于直言而已!没学就会背,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的设计阵脚。之后,我不是喝止学生的“叽叽喳喳 ”,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重审自己设计,由 “理解口诀由来——熟记——运用”调整为“大胆猜测口诀含义——组织学生操作、交流、验证——寻找16口诀编写规律——尝试编7的乘法口诀”。
    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真正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兴趣,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数学思想的衍生、数学矛盾的化解、数学结论的内涵,进而体验数学的真情真味,领略“无限”课堂,才会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
    新《课程标准》呼唤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氛围,呼唤教师转变角色,走下讲台到孩子中去,俯下身来与孩子交流。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要求所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要重视动手实践的实际效果,保证教学“活而不乱”。
    通过长时间的讨论、交流,我们数学教研组一致认为,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能否达到,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所以,我在学生们通过七巧板理解记住了七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们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请学生选一句7的乘法口诀,“说一说”说说意义和读法,“写一写”写出乘法算式,“画一画”用图案画出几个几,“编一编”——编一道7的乘法口诀的应用题,“练一练”——关于这句口诀,你还能想到什么习题?如:乘加乘减……

你选了哪句口诀?教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自己动手画画寻找知识点。 我们可以看到,生成性的课堂,学生积极性很高,智慧得到充分展示。对于学生选的口诀画出的思维导图,教师不以成人的眼光简单评判,“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学生掌握的不仅是7的乘法口诀的知识点,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依附之中形成和发展了。尽管耗去了时间,但收获的却是价值,我觉得是“活而不乱”。
    
    三、要注重师生教学反思,保证教与学相长。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 不但做教师的要反思,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也能在“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比如:7的乘法口诀教学中,画思维导图的主枝干时,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画起……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数学日记,可以写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记述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经历,还可以畅谈他们的新发现,更主要的是反思学习方法。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师应用数学教学有效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基本、最好的的渠道,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双龙镇汪坟小学 许相珍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河南教育资讯在线网 豫ICP备20019346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