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河南教育资讯在线 联系我们 - 企业文化
您的当前位置:振扬文化传媒 南阳振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河南教育资讯在线网 > 活动专题 > 实践 >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来源:教育导报 编辑:宛风汉韵 时间:2020-11-23
导读: 这是舞狮,那边在踩高跷。 你看,还有娃娃在竹竿上跳舞! 几个村民驻足在徐家镇伟清小学校门外,伸长了脖子张望校园里的各种学生活动,耳边时而传来悠扬的丝竹管弦之声,时而传来雄浑的锣鼓声。 此时此刻,除了他们耳目所及的舞狮、高跷、竹竿舞、打鼓、唢呐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这是舞狮,那边在踩高跷。”

“你看,还有娃娃在竹竿上跳舞!”

几个村民驻足在徐家镇伟清小学校门外,伸长了脖子张望校园里的各种学生活动,耳边时而传来悠扬的丝竹管弦之声,时而传来雄浑的锣鼓声。

此时此刻,除了他们耳目所及的舞狮、高跷、竹竿舞、打鼓、唢呐等民间民俗活动,教学楼后面的操场上,还有学生在踢足球、打排球、玩花式跳绳;教室里,有的学生在学习竹编、草编,还有的学生在练习水墨画……

每个星期的周二和周四下午,伟清小学都是这样,近20项课外活动一齐开展,场景热闹非凡。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如果说动态的伟清小学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的美,那么静态的伟清小学则给人一种宁静致远、沉浸式的美。

学校位于绵阳市游仙区和梓潼县的交界地带,校内种满了竹子,品种多达20余种,形成了一片苍翠的竹林,小鸟在其间叽叽喳喳自由飞舞。竹林里还有水池、亭子,捧一本书坐在亭子里,闭上眼睛深深呼吸,书香夹杂着竹子的清香沁人心脾,一阵风吹过,郎朗读书声和着竹叶的沙沙声,萦绕耳畔久久不散。

望着眼前的的一切,校长刘先余笑着告诉记者,又似乎是在对自己说:“十年前的艰难抉择是没错的!”

曲线救国

改变“徐老五”的命运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徐老五”是谁呢?这是10多年前,徐家镇的村民和老师们对伟清小学的戏称。当时伟清小学还叫徐家小学,徐家镇片区一共有5所学校,每次考试徐家小学的成绩都是最后一名,久而久之就被称作“徐老五”。

2007年9月,刘先余调到徐家小学任校长,他是土生土长的游仙人,此前也在另外三所乡村小学当过校长,“徐老五”的名号他早有耳闻。来到学校后,他发现这里的情况跟大多数乡村学校一样,伴随着农村的“老去”而失去活力。“当时学校老教师多,老师的平均年龄为51岁,而且大多是民办转公办教师。”刘先余说,“都不谈教育理念、方法落后了,一些教师连上课的热情、激情都没有。”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一年时间,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满目疮痍的教学楼已经不能使用,停课半个月后,刘先余带着老师们搭起了帐篷,在帐篷里给学生们上课。副校长胡宗林说:“那年暑假搭建救灾板房,搬建材、课桌、凳子,刘校长都亲力亲为,带头干又苦又累的活。”

不久之后,绵阳市教育局通知,清华大学及其校友企业伟新公司将在徐家小学和另一所学校选择一所作为援建对象。

“两所学校受灾程度差不多,要争取到这次援建,我们就必须更主动,做更多的事。”接连两个月,刘先余每天往市里跑,在发改委、住建局、教育局等各个部门办理手续。等到清华大学作决定时,发现徐家小学已经办理好了灾后重建手续,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徐家小学。

2010年,新校园建成,为作纪念,学校改名为“伟清小学”。但学校依旧是“徐老五”,如何改变其落后的现状呢?

刘先余说:“如果继续抓教学质量,学校老教师多,教学水平有限,想要有所突破,必须出奇制胜。”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变抓教学质量为开发特色活动,通过活动激发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他发动年轻的体育老师廖孝银和张波给学生们上排球课和花式跳绳。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当时,许多老教师质疑刘先余的做法,以没有特长为理由,拒绝配合学校的相关活动。在伟清小学教了20多年书的龙运国说:“搞排球、花式跳绳,肯定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他不但自己不参加活动,学校选拔排球和跳绳的选手时,也不让班上的学生报名。

“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没底,常常连夜睡不着觉。”刘先余坦言,“但以前没搞兴趣活动,教学质量也不行,干脆放手一搏。”

他还常常去做龙运国的思想工作,告诉他活动和训练都是在课余时间开展,教学时间有保障。龙运国认为:“学生满脑子都是耍,哪里还能想着学习。”刘先余劝他:“你们总说自己没有特长,就是因为我们也是应试教育读出来的,你文章写得那么好,有次春游让你吟诵一首诗,你却不敢。我们吃过亏了,一定要让学生多才多艺。”但龙运国依旧不为所动。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2012年至2014年,学校的排球队在游仙区的比赛中连续三年夺得冠军,在整个绵阳市也名列前茅。2012年,学校的花式跳绳在绵阳市的“为生活而设计”的比赛中,获得体育组特等奖,在游仙区掀起了一股花式跳绳的风潮。

刘先余回忆:“当时游仙区还组织了几十个体育老师来学校观摩学习花式跳绳。”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通过花式跳绳我学会了团结和创新,学习上遇到问题我不再逃避,而是想办法解决,或者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

“不得不承认,通过活动和比赛走出去过的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了,课堂内外的表现也更优秀了,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进步了。”龙运国惊喜地发现,“那几年,在外面提起我们学校,别人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徐老五’,而是更多赞誉。”他逐渐为学校感到自豪,也看到了新的希望。同时,发挥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开办了一个习作兴趣班。

因地制宜

打造既“接地气”又雅致的校园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2010年,面对崭新的校园,刘先余除了思考如何突破落后的状况,还在考量打造怎样的校园文化,用文化内涵统领师生的言行,给学生们培植可以终生受益的品质,为学校留下能够百年传承的精髓。

农村常见的竹子给了刘先余灵感,他说:“一看见竹子,就让人想到它不畏艰难、拔节生长的品性,以及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以竹子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实在太合适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全校其他干部和老师们的支持。

说干就干,刘先余先是带着老师们和学生们把周围常见的毛竹、慈竹、斑竹等竹子,栽种到校园中,后来又专门组织教师们到青神县竹文化中心、宜宾蜀南竹海等地考察、寻找不同品种的竹子,了解每种竹子背后的文化故事。

如今,整个校园已经翠竹环绕,金竹、琴丝竹、佛肚竹、熊猫竹、凤尾竹等20多个品种的竹子遍布校园,竹林间,杂树生花,腊梅、香樟、枇杷、桃李点缀其间,老石突兀、流水潺潺。

“栽竹只是第一步,让师生深刻领悟竹文化的魅力,让竹文化植根到学校发展、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先余说。

龙运国开设习作兴趣班后,带领学生观察竹子、写竹子,欣赏有关于竹子的文学作品。美术教师陈雪峰等带着学生画竹子。学校还请来民间艺术大师教学生竹编、刻竹、跳竹竿舞。除了笛子等乐器,老师和学生们还创新自制了许多竹子乐器进行演奏。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五年级的学生李俊杰说:“我家周围都是竹子,到了学校后我才发现,原来竹子的品种那么多,竹子的用途也有很多,竹子还有坚韧不屈、谦虚上进等精神,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学习竹编已经有3年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竹龙、竹鸟、竹虫,从他的小手里跳脱出来。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竹编、竹竿舞这些民间传统活动娃娃们都非常喜欢。”刘先余由此受到启发,开始在学校开展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锣鼓、舞狮、高跷、唢呐、戏剧、剪纸等等极具中华传统艺术特色的活动项目在学校遍地开花。

伟清小学先后被评为“绵阳市乡土文化传承实践基地”“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中华优秀传承示范学校”。“跟城里孩子比起来,乡下的孩子学不了钢琴,但可以吹唢呐,跳不了芭蕾,但可以踩高跷。”刘先余的语气中不无自豪之感。

随后,刘先余尝试着带领学校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把各项特色活动编订为校本课程。“活动既多又杂,我们一时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头绪。”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刘先余,直到2018年伟清小学加入四川省乡村教育振兴联盟。

“当时整个四川只有16所乡村学校能加入联盟,绵阳就只有我们一所学校。”刘先余说,“联盟的帮助给了我更大的信心把学校办得更好、办出特色、办出亮点。”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乡村教育振兴联盟为每一个乡村学校安排了一位教育专家进行指导。伟清小学的结对专家是成都高新区教育总督学唐方剑,他说:“我在伟清小学看见了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范式,不管是花式跳绳、竹文化,还是舞狮、高跷,它把中国的、乡土的、传统的、精粹的文化艺术,融入到了学生的教育之中,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科学知识,还能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做人,学得开心。”他花费了许多精力,帮助伟清小学将各类各项特色活动打造成校本课程。

唐方剑多次往返于成都绵阳,到伟清小学考察,结合学校的实际,他建议学校将各类活动分为几大类别,特色竹文化和花式跳绳单独分为两个类别,高跷、舞狮、戏剧等则统一规划为民间民俗文化类,另外,学校地处农村,还可以再发展一个农耕文化体验的课程。“唐督学的指导让我们豁然开朗。”刘先余佩服地说,“他的分类就好比给了我们一个框,我们有再多的东西都能往里面装。”

有了科学的指导和分类,伟清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得有条不紊,两年多的时间,学校就编订了《竹渐成长》《艺术三原色》等多本校本课程教材。

每周二和周四下午,学校都会拿出两节课的时间,开展校本课程和各项特色活动。刘先余说:“这个时间段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同学们从课本中走了出来,踢足球、跳绳、打鼓、编竹龙草龙……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和创造力。” 他也常常加入到学生们的活动中。

厚积薄发

走出去和留下来的人都后劲十足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今年11月,57岁的退休教师贾永翠被返聘回伟清小学教四年级2班的语文。这个班原来的语文老师叫张丽蓉,还有两个星期就要生产了。刘先余看她挺着个大肚子还坚持上课,厚着脸皮把去年退休、在家照顾孙子的贾永翠请回学校。

他不无愧疚地说:“贾老师本来前年就该退休,但当时她带的班即将毕业,10多个家长找到她家里去请她再坚持一年。如今,她刚退休一年,又被请回来了。”

“答应回学校,一方面是因为张老师情况这么紧急了,还顶在教学一线,确实不容易。”贾永翠说,“另一方面,在刘校长的带领下,老师们都干劲十足,年轻老师个个都很努力,下课了主动找学生辅导功课,还自掏腰包买礼物奖励进步大的学生,每个人都还承担了活动项目,这种敬业、积极、上进的氛围,让我感到自己也年轻了。”她告诉记者,返聘回学校的第一周,四(2)班数学老师又生病住院,张丽蓉放心不下学生,依旧坚持每天到校查看。

贾永翠自1983年就在伟清小学任教,30多年来她见证了学校一路从“徐老五”到今天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蝶变。

她说:“刘校长刚开始搞排球、花式跳绳等兴趣活动时,我跟龙运国老师一样不看好,可是事实证明,通过活动激发师生的活力反哺教学,这条路是可行的,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PK掉了好几所城区学校,排名一直在游仙区前列。而且学生和老师都变得多才多艺,尤其是给年轻老师提供了成长、进步的机会和空间。”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最开始在刘先余动员下教花式跳绳的体育老师张波,因为教学成绩出众,2016年被调到了游仙区富乐小学。后来,富乐小学又因缺乏师资,通过借调的形式,从伟清小学挖走了教学生画竹子的美术教师陈雪峰。对此,刘先余并不难过,他说:“人往高处走,教师们有更好的出路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从来不阻拦老师们另谋高就,而对于留下来的老师,他也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更大的进步。

10多年来,刘先余始终坚持每周听课3-4节,发现老师们的问题后,耐心地指出来。“课堂上一些非常细微的毛病,刘校长都能给我们指出来,下一次听课会格外留意我们是否改正。”张丽蓉说,“工作上严格要求,但是言语又很温和,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个学期还会组织集体生日会,一起吃蛋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及学校自身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年轻教师选择到伟清小学任教,学校的教师平均年龄从51岁变成了30岁。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青老年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共同进步,除了学校常规的听课、评课,每个学期刘先余都要求老师们写下自己的教育心得、学习心得,然后集中朗读分享。

他说:“写作是内化的、自我梳理的过程,不管是教学过程中,还是自我学习、外出培训的收获或者困惑,通过写作老师们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朗读分享则可以把一个人的知识,转变成一群人的知识。”今后,伟清小学还会把老师们的感悟整理成册,给更多的教师提供参考。

“加入乡村教育振兴联盟后,青年教师们有了更多的成长空间。”在乡村教育振兴联盟的撮合下,伟清小学与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结成了对子,两个学校常常互派教师交流学习。

2019年11月7日,玉林附小校长凌乾川率骨干名优教师前往伟清小学校开展联合教研,给学校带去了语文、数学、英语三堂精彩的课堂展示。张丽蓉听完课后茅塞顿开,她感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有机会到玉林小学深入学习。”

这样的机会有很多,今年5月双方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他做到了!

不仅是教师,从伟清小学毕业的学生也后劲十足。富乐中学教师王勇说:“我们班的班长、文艺委员、体育委员都是伟清小学毕业的,初一竞选班委,他们个个毛遂自荐,不像一些农村学生那样缺乏自信。”

有一年,刘先余带队参加绵阳市跳绳锦标赛,远远的就有几个高个子学生向他打招呼,走近一看,他们身着南山中学校服,刘先余并不认识。其中一个学生赶紧说:“我们都是您的学生呀,伟清小学毕业的。”他们一行10人参赛,其中9个都是刘先余的学生。

自1991年踏上讲台,刘先余一直在为乡村教育挥洒汗水。按照绵阳市游仙区的常规,每所学校的校长任职时间不超过9年,但是刘先余已经在伟清小学待了13个年头,游仙区教育局几次想把他调到城区的学校,但是他都拒绝了,坚持留在乡村,留在伟清小学。

加入乡村教育振兴联盟后,更加坚定了刘先余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他说:“目光长远、顾全大局又循序渐进,是我从联盟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目前,他正遵照联盟专家的建议,进一步挖掘农村文化的魅力,着手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

今年,伟清小学又租用了6亩紧邻学校的农户土地,建设“农耕文化生活体验发展中心”,包含农作物种植区、花果种植区、农耕文化生活体验区。在农作物种植区、花果种植区,每个班都各有一块地,学生自己种下的花果蔬菜正在茁壮成长。农耕文化生活体验区仍在建造中。

刘先余指着地上19个从农家收购来的石磨,说:“以后学生的作物收获了,就可以过来磨面、磨豆腐,前边还会修一个厨房,学生可以在里面加工食物,以后我们还要开丰收大会、自制农家饭品鉴会。”他一边滔滔不绝地说,一边指向前方,眼中充满了希望的光。

“办一所让城里孩子羡慕的乡村学校。”刘先余说,“这是我的教育理想,为了实现它,还有很多事要做,很长的路要走……”

文 | 钟兴茂

责任编辑:宛风汉韵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活动专题
Copyright © 河南教育资讯在线网 豫ICP备20019346号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振扬传媒